邮箱投稿:731283538@qq.com或wlcikan@163.com
网站管理: 晓达 电话:18600514919 建勇 电话:13715309264
——读《乔羽文集·文章卷》有感
陆正兰
歌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文类,具有模糊的边界:既是音乐的,也是文学的;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既是个人的,也是公众的;既可以是通俗的,也可以是高雅的。歌词通常被归类为“音乐文学”,也许正因为它的跨学科性质,而一直处在音乐和文学研究易忽视的边缘。比如,在众多的歌曲研究中,明显存在着重曲式分析而轻歌词研究的现象。常见的是,在作曲式分析时,结合歌词作一些简单描述,大多从主题思想以及和音乐关系角度,所占篇幅极少,缺少深刻论述,较少从文学、也不别说社会或文化角度作深入分析。在文学研究者眼中,对歌词的相对浅白,以及带有的通俗文化色彩,有一种偏见,似乎不屑纳入研究视野。古代歌词作为诗歌研究,一直受到重视,现代歌词已有百年历史,并且越来越成为当代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的研究还只是开始,更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研究范式和体系。
然而不争的事实是,对歌曲发展来说,歌词与音乐一直共生互长。歌词以语言展开,善于抒情,更长于叙事;音乐以旋律展开,善于叙事,更长于抒情。任何民族的文学史,都是从作为“歌诗”的歌词开始;任何民族的音乐史,也是从作为“歌、舞、乐”的混合艺术起步。歌词的起源和发展显示:它和文学、音乐的关系都没有终止,也不可能终止。所以无论对文学史、还是歌曲史的研究,歌词之维都不该忽视。离开它的研究,文学史和歌曲史的研究都可能是不完整的。
值得的高兴的是,对歌曲界、还是诗歌界来说,《乔羽文集》的出版,带来很多启发。作为当代著名的词作家,
《乔羽文集》分两册,诗文卷和文章卷。诗文卷中,收入了他的206首歌词作品,这些作品大多“出乐为诗,入乐为词”,具有音乐和诗歌的双重审美意义。本文主要集中谈论的是他的文章卷。
文章卷分五辑。
第一辑,收录了
第二辑,主要是艺术家论。其中有田汉、郑律成、王昆、郭兰英、刘炽、张藜等,他们中有作曲家,有艺术表演家、还有词作家等等。这些论述中,闪烁着
第三辑,收录的主要是近年歌词研讨会上的会议讲话,以及一些歌剧、歌带的题话。这些文章,探讨了歌词创作的各种问题,以及歌词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第四辑,收录的主要为歌词作者个人《歌词集》所作的序言。其中,既有对词界新人的悉心提携,也有从各个词作家具体创作特点出发,提出的很多有普泛意义的词学问题。
第五辑,是
在这部《乔羽文集》文章卷中,涉及了很多有价值的词学命题,在这里,试着提取其中的几个加以评述。
1,“口头的诗”与“文字的诗”能否并驾齐驱?
“口头的诗”与“文字的诗”不但在创作上,而且在研究上都应该并驾齐驱的。乔羽从他收录的第一篇文章中即表明此观点,后来也多次强调。在《怀念田汉》一文中,他指出,“陈毅元帅在评论诗歌创作的时候,曾经独具慧眼地指出,‘五四’以来,歌词的创作成就支持了新诗。我觉得田汉同志的词作可以证明这个论点的正确。新诗由于迄今还没有找到自己最完美的形式,因而限制了自己的发展,一时还难于做到使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歌词则因受到了音乐的制约,或者说由于插上了音乐的翅膀,好词好曲便易于口碑流传。现在流传在群众口头上的新诗,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时而引用的佳句,有许多是来自歌词。” 在为
是中国新诗的一支强大的同盟军。”
应该说,
“口头的诗”与“文字的诗”,虽是两种不同的审美概念,也影响着各自发展的不同美学追求,然而,两者是否可以相互借鉴,互通共生?歌词是否可以打开了新诗原有的狭义世界?尤其在今天的传媒时代,网络诗歌,图画诗歌的应运而生,是不是将歌词及新诗带进新的思考? 对新诗概念的扩展,是否给新诗创作和研究带来新的活力?
对一种概念的超越即为对自身传统的超越。其实新诗一直在变化着,包括它的观念,从胡适到艾青到何其芳等等,每代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诗,每个人也有自己心中的歌。对很多人来说,诗歌是一种生活方式。用写作诗歌来表达一种生活方式,如同听歌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写与听中找到一种存在,哪怕是一种娱乐性的存在,因为它在感受这个世界的同时,在感受他自己。所以将歌词也视为一种诗,其实在挑战诗的陈规定义,要求将诗歌看成一种诗人的存在方式。在这个意义上,诗与歌获得一种并存。也许有人质疑:欣赏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喝咖啡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为什么不能将它们和诗歌并置呢?所以需要补充的是,诗与歌都是一种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存在。不同的只是一个用耳朵听,一个用眼睛看。它们都必须要从文学语言中获得美学享受。而诗与歌要求的是语言浓缩的情感世界,同时也是一个诗性的世界。
新诗的传播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中国新诗的发展。歌词借重音乐有了长足的发展,相反,诗歌的翅膀却在畏缩。南帆在他的《文学的维度》一书中如是道,“文学传统的抒情、叙事功能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为电子媒介制造的文化形式所取代。流行歌曲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虽然大多数流行歌曲主题浮浅,歌词平庸,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它已经成为当今大众抒情的首选对象。需要抒发感情的时候,已经很少人会想到诗歌——这个有着悠久抒情传统的文类已经不是表情达意的首选了。” 80年代朦胧诗赢得了很多诗歌读者,有其时代的因素,它从少数走向的多数。而在今天多元化的时代中,人们选择也变得多元,诗歌边缘化,只能是少数人的诗歌,它不可能占领多数人的市场。虽然它不会消亡,因为至少中国悠久的诗歌传统,已经建立了相对的诗学审美模式,但是如果没有承传,不向下一代灌输这种诗歌美感,年轻人的身上就不会被激活对诗歌需求的这种因子,慢慢也就丧失了欣赏诗歌的能力和趣味。
这是中国新诗面临的最严峻的现实。为什么人们需要歌曲而疏远诗歌?仅仅因为诗歌是少数人的精神食粮?仅仅因为趣味或审美的不同需要?这是一个审美趣味问题?还是一个社会塑造问题?反之也可以看到:歌依然是表情达意最普泛的形式。“诗庄词媚”,“庄”的内涵更多的是社会历史关怀,而“媚”的是每个个体生命的真实存在。现代人生活在自己的空间里,个人意识的膨胀,使他们失去了关注他者和社会的兴趣。家国同构的意识只有在国家或个人频临危机的时候,才会出现,似乎与通常人们的日常生活无关。这种意识渗透是新中国初期的一种神话,而现在,神话已经被打破,任何重新建立的可能性和相信的可能性都大大降低。
在诗与歌的发展中,两者的主题范围正好向两个向度发展,诗歌的边线范围愈来愈窄,诗歌成为诗人心灵的自我诉说,和智性的语言游戏。从读者视线看,诗歌的审美功能的实现取决于读者阐释与作品的相互建构,当代诗歌远离读者,很大程度上在于现代诗歌中弱化了审美功能的建构性元素。这些元素主要包括诗歌的抒情性,诗歌语言的公生性以及诗歌情感场景的共享性。最终诗歌会沦为一种单向度的文字存在。
而歌词,它既有个人情怀的表述,同时在政府,民间等多种体制下,多了社会关怀。由于歌词的当下性,它与时代的重大主题密切相关,这些重大主题也在影响着人们自身利益,所以,歌的共鸣比以往的时代都会来得强烈。比如,非典,打假等公益歌曲的诞生和广泛传播,都是时代的要求。对于此,诗歌却表现得漠然:疏远了时代,也就疏远了读者,诗歌何为?如果拒绝诗歌的文化和社会参与?诗人又何为?
为此,有人极力将歌词作为诗歌的另一种范式推出,甚至作为教材被收入,这是一种创举,但歌词能否完全代替诗歌?
中国诗歌是一个宝藏,它的光芒永远存在,决不能丢失。对新诗来说,自五四以来的八十多年的经验也很重要,确实有很多很好的新诗作品。随着语言的“进化”,作为语言艺术的新诗自然要在不断发展,怎样将诗歌艺术的(技艺)精华带入向前的现代,这是一个在路上的问题。然而悖论在于:只有深入人心,只有满足人们需要,只有被大众接受,诗歌才会被它们带远。新诗的发展能否只靠书斋中的诗人和学者能将它们带远?这是时代抛给新诗的一个难题。
这里,
2,歌词的“别”处何在?
对歌词独特审美规律的观照,是《乔羽文集》中的另一个重要议题。
作为一门特殊的门类,歌词无论从它的生成机制、传播机制,它的审美功能,都有自身的美学要求。所以
除此之外,在其很多篇章中,
3,歌词与音乐的关系
“歌曲艺术的词与曲当然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像血和肉之不可分离。但就歌词本身而论,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其独具的内在规律。音乐这种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严格地制约着它的歌词,使歌词这种文学体裁区别于任何其他文学体裁,即不是看的而是听的,不是读的而是唱的,因此它必须寓深刻于浅显,寓隐约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它的独到之处在于诉诸听觉,这是限制,也是自由。这是无可奈何,也是英雄大可用武之处。歌词家正是在这种无可奈何中创造了自身独具的美。事物竟然这般有趣,当一个歌词作者降伏于这种制约,自觉而又完善地运用了这种制约的时候,他对世界的独特观察,他的审美意识,他对生活形象的捕捉与铸造。以及他对律动与节奏的感觉,反转过来又给音乐带来了新的创作契机。使作曲家更有兴会地展开翅膀,飞向新的天地。”这段写于《中国歌海论丛》总序中的话,也是乔羽关于歌词论述和创作精华所在。它提醒歌词创作者和研究者:歌词的张力在于限制与被限制之间,歌词是一种带着脚镣的跳舞,是和音乐相互激发的一种特殊艺术,歌词所培养的审美意识,不同于完全的自由诗,它们之间存在者明显的分野。
不仅如此,
这套《乔羽文集》,是词作家自己的创作和理论思考的集萃,也无可置疑将会使很多词作者和研究者受益。作为一名老艺术家,他书“跋”十个字:“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简短而凝练,不仅是他自己对艺术的态度,更值得年青的艺术追求者思考和学习。
今天,当我们反观新诗和现代歌词走过的路,换一种视线,沿着歌词之维重新审视歌和诗的发展,也许会看到许多被忽略的风景。无论对音乐界、词界还是诗歌界,这都是值得期待的。为此,我们要真诚地感
邮政编码:400715
联系电话:023-68353126
E-mail: luzhenglan69@163.com
邮箱投稿:731283538@qq.com或wlcikan@163.com
网站管理: 晓达 电话:18600514919 建勇 电话:13715309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