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投稿:731283538@qq.com或wlcikan@163.com
网站管理: 晓达 电话:18600514919 建勇 电话:13715309264
用形象说话,用情感抒发,用韵律传达,用哲理升华
春播一粒种 ,秋收万担粮
晓达编著
歌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或者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覆盖面很广,今天越来越被人们喜欢,可以说“无处不飞歌,无处不歌唱”。特别是年轻人更喜欢歌曲,他们不但爱唱歌,而且还要自己写歌。有歌必有歌词。这样,就有一个认识歌词基本特征、掌握歌词技巧的问题。
说起歌词创作很复杂,也很吃功,有的人写了许多年,也没弄懂歌词是什么。今天,我和大家谈谈如何写歌词,这里有的是我的实践、我的思考、有的是学习别人的,也有的是约定俗成的东西。如果说写歌词是画龙,技巧就是为龙“点眼睛”,这不是一朝一夕的,我们还是从基础谈起吧:
第一节:歌词是被音乐同化了的诗
交响合唱 这主要是以表现交响乐队为主要功能的歌曲。歌词在合唱中并不十分重要,这类的合唱也只有专业交响乐团才能胜任,但是,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基本特性。(清唱剧……)
歌曲的段式,有一段式、两段式、三段式、多段式。
除了抒情体、叙事体,其他的体式用的较少,在以后的章节里再涉及。
第四节:完整地画好歌词这只凤
我把好的歌词比喻一只凤,它给人飘逸、给人美丽、令人神往……歌词写好了,凤就活了。如何画好这只“凤”?让我想起了戏剧的结构特点——起承转合。别看只有几句歌词,也要讲究“起承转合”。歌词的结构方法,我想了这样几个字——立稳凤头、托好凤身、护好凤尾。也叫“起点要高、发展要新、收尾要精”。
立稳凤头 (起点要高)这里主要是指确立好主题,写好开头。我们创作不能随心所欲,想哪写哪,一开始就必须确立主题。我们要写什么内容,要表现什么思想,这是歌词成败的关键。譬如,你要写和平题材,就要在这个大的范围中寻找一个突破口、一个切入点。有人用和平鸽表现;有人用鲜花表现;有人用歌声表现。你用什么表现,怎样表现?这里,举一个我自己写歌词的例子,我一直想写一个达斡尔族人热爱新生活的歌词,想了很久,最终定为写“敖包会”,起名《欢乐的敖包会》。(开始的时候,达斡尔举办的是敖包会,和内蒙的“那达慕”相似,近些年改成“库木勒节)。当时从哪入手呢?我在构思时决定从外向内写,从宏观向微观写,就是以小见大,结果成功了。(歌 )因此,要立好主题。说到这一点,还有如何写好开头的问题。歌词的开头一定要开门山,不能云遮雾罩,更不能皮(儿)太厚。开好头歌词就成功一半了,开头难写,关键是要对歌词的特点把握的准。《欢乐的敖包会》的开头看起来很平常,你细细的琢磨就会觉得这个头开的很好——“金马驹驮来流云一片/绣花袍落下彩云一片/小路上的姑娘和小伙/把美丽的夏日带到嫩江边。”这样写开头自然流畅,主题一下就带了出来。
托好凤身 (发展要新)这里主要是讲,主题确立之后,要写好内容,要表达好情感。这也就是歌词的发展段落,它像凤的脊背和肚子,一定要有内容。写法要精心铺排、句句连贯、步步深入为高潮做好铺垫。事实上,一首歌词的中心,主要靠这一段完成。我们的歌词在这里要具体、鲜活、典型、动人。还要把情感写透。例如:《再见吧妈妈》,这部分写的就很精彩——“你不要悄悄地流泪/你不要把我牵挂/当我从战场上凯旋归来/再来看望亲爱的妈妈”。中间短短的四句,无论内容还是情感都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折服。可见,要想托稳凤身,写好中段的开掘、发展很重要。《再见吧,妈妈》这首歌的开头四句——“再见吧妈妈,再见吧妈妈,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行装已背好,部队要出发”写得非常精彩,如果中间发展的不好,就像一个人得了大头病。开掘、所以,歌词中段发展的好,也像一个人一样,曲线就表现出来了。但是,也有这样的情况,前边的四句,接着就是副歌,这时,这前四句就包含了头和身两部分,更要合理布局。像《我们走在大路上》,就是这样的歌词。
护好凤尾 (结束要精)我们在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话“脚底没鞋穷半截”,如果收不好歌词的尾,前面的一切都白费工。我这里说的是歌词要收得好、收得住,同时,还要有余音。一段体,最后两句很重要。两段体,副歌很重要。三段体,重复很重要,这是音乐的再现。无论是两段也好,三段体也好,在不影响词格的情况下,在相同的音乐格式里,歌词可以变化,可以出现飞来之笔。飞来之笔不但给歌词(歌曲)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还可以提升歌词的主题、情感。有一法兰西的歌词《鲜花与士兵》,是用咬尾的手法写的,一气呵成,给人留下悬念。“鲜花哪里去了/鲜花被姑娘采去了/姑娘哪里去了/姑娘被小伙娶走了/小伙哪里去了/小伙到军营里当兵去了/军营的士兵哪里去了/军营的士兵到前线去了/前线的士兵哪里去了/前线的士兵到坟墓里去了/坟墓哪里去了/坟墓被鲜花掩盖了”。请注意,如果没有这后两句,我们是不是会认为是玩文字游戏,耍贫嘴。可是“坟墓那里去了/坟墓被鲜花掩盖了”的出现,简直是让人叫绝。这就是“结束要精”。凤凰的尾翼是最美的,歌词的结尾也应该如此!
1、忌讳华而不实。 其实,任何文体都忌讳华而不实,歌词尤其要注意。本来歌词的篇幅就很小,面似华丽,实为隔靴搔痒的语言再占去一些,这首歌词就废了。歌词的语言最忌讳形容词过多(并不是绝对的)形容词、装饰词多,就影响整个篇幅,影响音乐的主题、音乐的想象空间。举个例子,同样写茉莉花,初学者可能认为写的越“美”越像歌词。于是,就会写成“像白玉、像月光、像少女亭亭玉立,像棉桃、像朝霞、像白云飘向天际……”写了这么长的两句,也没露题。“皮儿”厚自然不必说,人们如在雾里,音乐的形象就更难抓了。可是民歌《茉莉花》开头就叫你嗅到了芳香——“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她”。这样朴实无华的歌词语言,一比一兴的民歌手法,确实立刻就使人闻到一股沁人的芬芳。这样的歌词很容易被音乐接受、被听众接受,是我们写歌词的一篇好范文。说到忌讳华而不实,并不是反对歌词的文学性,关键是用的好,用的巧。《好日子》中写了阳光的油彩,月光的水彩……生活的花朵等很漂亮的句子,不但没有影响歌词的内容,反而,还增加了歌词的审美魅力。为什么?因为语言用得恰当,此时已经不是形容词了,全成了动词。“阳光的油彩”而不是油彩般的阳光。“生活的花朵”而不是花朵般的生活。你们看,我说的是不是有道理。这就是说歌词的语言要平实,其实歌词中平实语言用好了“白话不白”。
3、忌讳多种意象叠加 (也包括多种形象)一句或者一段歌词中的多意象是作曲的绊脚石,听觉的绊脚石,记忆的绊脚石。也就是说,它会使作曲者找不到准确的形象,听众的听觉找不到通道,记忆找到不到记忆点,例如:“村庄里的青青的小河水环绕绿色大的小山包,山包下的小草房还有鞋子里的沙砾空气里的麦芽。一个很古老的桌子一对很古朴的椅子以及一个杯子一种情绪”……这样的句子作为诗也许可以,作为歌词就不可,主要是没给作曲家留空间,没有考虑可唱性、可记性的歌词基本要素。
关于三提倡,因为篇幅的关系,我在这里不细讲了。举三个不同的例子来说明:“是你给我爱,爱向我走来”,这就叫开门见山地写法;“生活像一团麻,总有解不开的小疙瘩”,这就叫形象准确地写法;“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喜怒哀乐一时都到心头来。鬼也不是鬼,怪也不是怪,牛鬼蛇神倒比正人君子还可爱”,这就是深入浅出地具有哲理的写法。上述的例子就是写歌词提倡的写法,它的优点就是强调歌词的口语化。口语化使抒情酣畅,有利于记忆传唱;口语化情态生动,有利于提供情境;口语化亲近自然,有利于贴近听众。但是,口语化决不是浅薄。近些年来,一些歌词语言确实有了很大变化,总的特点是吸收了绘画和舞蹈的变形艺术,运用了节省喻体的写法。例如:“窗外两三枝樱桃,每年开一次喧闹”,“心灵是快乐的自治区”以及上述提的《好日子》的歌词等等。这些语言或意识形象化、或形象意识化、或意象重组化,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再有,(特别方文山的歌词出来后,就出现了后现代派、新古典派词风。许多作者把唐诗、宋词揉进了歌词组成新的语言。这就改变了现实主义与传统叙事和抒情的语言方式,把新诗的一些特点吸收进来。这种歌词用老“典”、新“典”开始多起来了。何为老典,像“欲穷千里目”、“几度夕阳红”……何为新典,像“涛声依旧”、“雾里看花”等等。当然用好了都会给歌词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关键还是要有自己的发现,不能只是模仿别人的,借用别人的。
但是,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句”与“篇”的关系,就是说有的歌词有些句子还不错,但是有句无篇,也就是说只注意用好词句忽略了整篇的布局。再有就是有篇无句,一首歌词整篇没什么毛病就是没“词眼”,因此,也不精彩。有时“词眼”就是歌词,就是“情感内核”。再说一点,就是不是什么语言都可以入词都可以演唱的。有的语言从字面上可能很漂亮,用到歌词中,特别是唱出来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例如:镜子,多么好的意象,多么纯净的语言,但是唱出了就是“精子”,“精子”。所以,一定选择可以唱的语言。
说到选择有声音的语言,大多是指动性比较强的词句。有些词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出声音,由于动词用的好,仿佛使我们听到了声音像“海浪把战舰轻轻摇”、像“让我们荡起双浆,小船推开波浪”、像 “夜空中传来口哨/声声悠扬,长长的一段旋律/牵着一个银色的月亮”……。总之,带有声音的语言在歌词中运用的得当,会增加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还是应该从表现内容出发,能用则用,不要勉强,更不要画蛇添足。
这里还要再说一下,既然 歌曲的主要功能是抒情,抒情,就有一开始就要走入人心,播响人们的心弦。
因此,皮不能厚,要开门见山。
你看,《朋友》的歌词“千里难寻是是朋友...”。一看《北大荒人的歌》的歌词“第一眼看到你,就把你爱在心里...”等等。
有人写歌词,总怕写的不美,因此,要铺垫 要形容,这是歌词的大忌。
歌词就那么几句,一定要按一个意象,一个主题来写,一定要节省素材。
形容词多了,意象罗列多了,就会绕,给旋律带来麻烦,就会数歌词而不是唱歌词了。
第八节:流行歌曲歌词的基本特征
流行歌曲中的歌词,大多以“小我”出现,所表达的内容思想和感情,多以平白如话、直抒胸臆的方式出现,少有形容以及过多地修饰雕琢。近年,散文式、无韵体的甚至完全口语化的歌词也有出现,使流行歌曲的艺术增添了新的样式。人们对流行歌曲的这种无韵脚现象提出了许多质疑,有人感到这种“离经叛道”对于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文化简直不可思议。有人还认为,已经到了粗制滥造的程度。也有人认为,歌词既然是歌唱体,无论有韵无韵,只要有人谱,有人唱,只要能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不要去指责它是否押韵。这些人还也指出,押不押韵不是绝对真理等等。我个人认为,流行歌曲的歌词也还是要押韵,大多数歌词还是遵循歌词的基本规律与基本要求的,例如很受大家欢迎的《弯弯的月亮》、《黄土高坡》等等都押韵。确实,有些不押韵的,不押韵的歌词可能和写歌词的人不懂辙韵有关。
说到这里,我还是要强调一下,其实,有许多流行歌曲的歌词文学性以及深刻的意蕴还是不错的,还是充满诗情画意的,其表达的意象、意境十分浓郁。如《弯弯的月亮》的歌词:“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又如《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现又回到你面前……”这两首歌的歌词,无疑是文学品位颇高的上乘之作,可以说是诗化了的语言,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流行歌曲中这类有一定艺术功力的歌词不少。
除了以上,我个人对流行歌曲的理解之外,我在这里简要地介绍一下女词人纤寒对流行歌曲歌词的论述与理解。她认为:
A、歌词注重意境的营造和画面的唯美
方文山的《青花瓷》,打破了大陆歌词传统的写作手法,他擅于“拆解语言使用的惯性,重新浇灌文字重量,赋予其新的意义,纺织出新的质地”,他的词风被喻为“后现代新词风”。其创作的词中充满强烈的画面感和浓郁的东方风,文字独树一帜,天马行空纵横驰骋信手拈来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他的歌词作品促发了音乐创作的另类革命。……《青花瓷》也堪称中国风的典范,方文山笔底下营造出的优美的意境和唯美的画面,并不总停留在某一处,而是时空交错,场景多变,即使把每一句单独剥离出来,都是令人玩味的,致使每一句都保留着新鲜感。
B、歌词擅用大胆而合理的想象
有的流行歌词,想象力之大胆令人叹为观止、深深折服。以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为例,这首歌曲自推出以来便“势头强劲,连连取得骄人佳绩,不仅在诸多音乐网站的试听量创下了最短时间内突破千万的奇迹,……我想这样的成功绝对离不开歌词的功劳: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读过中学课文的人都忘不了那篇旷世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不言而喻,这歌词的作者一定是受了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感染和启发,在这里,荷塘不再是普通的荷塘,而是“我们”曾经在此相爱过的荷塘,处处充满美丽的回忆和淡淡的忧伤,心爱的人不知去了何方,“我”仍然像一只鱼儿在这方荷塘里痴痴守候……这首歌词的意境也很美,相比方文山的歌词,虽多了一些语言使用的惯性,但它那大胆的想象却是令人拍案叫绝的,
C、歌词敢于颠覆传统的思维模式
是狼就一定是凶残无比的,是猪一定是愚笨肮脏的,是老鼠一定是可恶至极的——这就是传统的既定的思维模式,然而在一些异军突起的流行歌曲里,他们敢反自然之道而行,敢做传统的叛逆者。中国流行乐坛里最早挑战传统的歌词大概算齐秦的《北方的狼》: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凄厉的北风吹过/漫漫的黄沙掠过/我只有咬着冷冷的牙/报以两声长啸/不为别的/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
这首歌的歌词其实很短,作者以狼自喻,表现了孤独、桀骜不羁的形象和向着目标一往无前、执着追求的决心,在现在看来,这样的歌词已经很普通了,然而,在八十年代,这首歌一出,来自四面八方批评的声音便不绝于耳:狼天性凶残,怎么可以被美化呢?还居然以狼自喻,还居然大唱特唱,狂扫流行歌坛,这人性不会泯灭了吗?……习惯了世界上不是好人就是坏人的思维定势的人,习惯了循规蹈矩的文化教育的人,自认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都毫不客气地对这首歌进行口诛笔伐,然而不管人们怎样的抨击,这首歌是唱红了。这首《北方的狼》就是走在当代流行歌坛反传统前面的先驱。
再谈一点,现在许多人写歌词喜欢用“典”,即用古诗词中一些名句,但是,一定要用的恰当,一定要为主题、内容服务。再有,用的“典”不能太近,例如,人家刚创作出来的像“涛声依旧”你就拿来用,而且用的不伦不类,就是“照猫画虎反类犬”了。
第十节:让时尚中多一些传统的因素
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流行歌曲,喜欢这些歌曲中的时尚语言、时尚意识、时尚风格。于是有些人认为,流行歌曲可能就是这样,现代!现代!超现代!
在时尚冲击传统的今天,传统文化自然也受到流行时尚快餐式文化的冲击。加上多媒体的普及,使年轻的一代从审美理念上发生转变。这种转变,无形当中促使很多传统的民族音乐失去了受众。应该说,从欣赏或者从一个审美的侧面,无可厚非。然而,如果去写这样的歌曲,无论是歌词还是曲调,你就不能这样认识了。那么,是传统好还是时尚好? 是要时尚,还是要传统?我要讲的是,在我们进行歌词创作时,要时尚也要传统。要时尚是时代发展,审美多元的需要;要传统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让歌曲更加民族化的需要。,其实,无论是什么国家的歌曲、什么风格的歌曲,都不是“天外来客”,创作也不是空中楼阁,都有滋生和养育它的土壤。基本曲调都是来自于本民族。因此,一定让我们的歌词中多一些传统文化的因素。
说到这里,我们不免回忆一下,过去曾经流行的港台歌曲和我们内地的流行歌曲。《又见炊烟》《小城故事多》……《黄土高坡》、《回娘家》……无论是歌词还是曲调都蕴藏着浓浓的民间、民族特点。听《又见炊烟》,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夕阳下的田园风景;听《黄土高坡》,我们可以看到一幅黄土高原的纯朴画卷。《回娘家》就更不用说了,就是一个民风、民俗的真实写照。我想,也就是因为这些歌曲中具有传统的文化基因,所以更贴近人们、更贴近生活、更有平民感,因此流行。你能说这些歌曲不时尚么?
许多年轻的朋友,都喜欢周杰伦演唱的歌曲。也一定会说这才是现代的、流行的、时尚的流行音乐。那么,我就从他的歌曲中的歌词谈起:
先看看《牡丹江》这首歌 。 歌词是这样的:弯成一弯的桥梁/倒映在这湖面上/你从那头瞧这看/月光下一轮美满/青石板的老街上/你我走过的地方/那段斑驳的砖墙/如今到底啥模样/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谁在门外唱那首牡丹江/我聆听感伤你声音悠扬/风铃摇晃清脆响/江边的小村庄午睡般安祥/谁在门外唱那首牡丹江/我脚步轻响走向你身旁/思念的光透进窗/银白色的温暖洒在儿时的床/牡丹江弯了几个弯/小鱼儿甭上船咱们不稀罕/捞月亮张网补星光/给爷爷下酒喝一碗家乡/牡丹江弯了几个弯/小虾米甭靠岸咱们没空装/捞月亮张网补星光/给姥姥熬汤喝一碗家乡。这里边的小桥,湖水,圆月,老街,静静地依傍着牡丹江,一幅平和宁静的乡村画图,伴随着风铃声,在“我”的记忆中摇曳。是不是我们都可以找到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和意象。
再说《青花瓷》 首先这个歌的名字就很传统。歌词中蕴藏的传统文化因素就更多了: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瓷器,起源于中国,传播于世界,它饱含着中华民族工艺、书法、绘画的精髓。其中歌词,青花、檀香、烟雨、锦鲤、汉隶、宋体,又会使我们走进传统文化的长廊。
我们说时尚是追潮流性的,因此时尚是受追捧的,受追求的。而传统是定向性的、传承性的、延续性的、蕴藏性的,你不注意,你不重视,他都存在。两者在当前歌词创作中仿佛相互抵触,其实,只要处理的得当,他们并不矛盾。
但是,我还是要强调一下,由于方文山的影响出现了一种”新宋体“、”后现代派“的创作潮流,有些人不论些什么主题、什么内容都开始”用典“。我不反对用典,但是一定要用自己找到的、贴切的”典“。不然就重复别人或者”因典害意“了。
这就叫“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以上的例子,是不是可以说明我的观点,是不是对青年词人有一定的启发呢?!
这次讲座共计十讲,到此就结束了。我再强调一下,讲座里的观点有的是我的经验,有的是歌词界几代人的共同财富,希望这些东西能给爱好歌词的年轻人有所启发,对促进歌词的创作、创新有所帮助!愿歌词的“词丝”们,对歌词的爱更“痴实”,把对歌词的爱情进行到!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络词刊
邮箱投稿:731283538@qq.com或wlcikan@163.com
网站管理: 晓达 电话:18600514919 建勇 电话:13715309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