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投稿:731283538@qq.com或wlcikan@163.com
网站管理: 晓达 电话:18600514919 建勇 电话:13715309264
【实物点击】
深圳博物馆收藏着一份和深圳改革开放息息相关的音乐手稿——《春天的故事》手稿。这份薄薄的手稿上一个个音符,一个个汉字,都凝聚着深圳人民对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深厚感情,也表达了深圳人民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的赞美和欣喜。而随着这份手稿上的歌曲唱响中国,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窗口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更加直观地展现在了全国人民的眼前。
【历史回眸】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让改革开放走上了快车道。深圳在几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楼更高了,马路更宽了,人们生活更富裕了……而这一切,都是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为此,深圳人充满感激,满怀礼赞之心,用音乐创作讲述了这个激动人心的变化。
深圳是创作《春天的故事》最好的土壤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熟悉的旋律,娓娓道来的歌词,这是唱遍中国各地,唱进千家万户的《春天的故事》。
这个夏日的一天上午,在一个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春天的故事》的词作者之一蒋开儒向记者深情讲述了他的创作过程。这名年逾古稀的长者,说起自己的创作,神采奕奕,激情飞扬。那炯炯有神的眼睛,向记者表达着他的自豪和兴奋。
水田“长”出一幢幢高楼大厦激发创作灵感
1979年,感受到中国的春天到来的蒋开儒又切身体会到了春的气息。当年2月,蒋开儒收到香港表妹的来信,邀请他到香港探亲,说是在台湾的姐姐、在美国的姑妈都约好清明节到香港去聚会。和香港、台湾以及美国的亲戚到香港聚会,这对于过去因为有海外关系受牵连的蒋开儒而言,简直是不敢想象的。于是,蒋开儒试探着写了一份赴港探亲报告,没想到居然被批准了!他赶忙经北京、广州到深圳,于4月6日到了香港。在香港机场,当蒋开儒见到了台湾的姐姐时,两个人不禁紧紧地拥抱。“当时我就不停地说到了‘春’字。姐姐问我,这是在做梦吗?我告诉她,‘这不是梦,我抱着春雨,你抱着春风,我们两颗心紧贴着,一起跳动!’”蒋开儒回忆。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后,《深圳特区报》刊登了《东方风来满眼春》这篇文章。那时还在东北的蒋开儒感到特别奇怪,13年前他看到的深圳,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怀揣着家里仅有的2000元积蓄,蒋开儒来到了深圳。
“我第一次看到深圳,印象里就是一片水田,几只老牛,从田埂到沙石路,从沙石路到火车站。而一河之隔的香港呢?天蓝,山青,高楼林立。对比非常鲜明。但是13年后,我走出深圳火车站,那一瞬间就有一种春天来了的感觉:真的是个奇迹,一片片水田里长起了一幢幢高楼大厦,13年便崛起一个现代化城市,所以我感觉,春天真的来了,而且这个春天不再是个人、家族的春天,而是整个国家的春天!”
他有着强烈的冲动,要创作出一篇关于春天、歌颂春天的作品。
多年创作冲动化为歌词
有了强烈的创作冲动,但是,蒋开儒还在深圳慢慢地寻找,慢慢地积累。
“我的心不断地被‘杀出一条血路来’这句话猛烈地撞击着。”深藏在蒋开儒胸腔中的创作冲动发生了强烈的共鸣,于是,《春天的故事》歌词的第一稿就如泉水般涌出。
1993年3月7日,《春天的故事》歌词在《深圳特区报》发表了。兴奋的蒋开儒拿着报纸,将报纸复印、放大,拿给作曲家王佑贵,请他谱曲。王佑贵觉得歌词写得很好,但是这首歌词的语言格式很难用音乐来表达。但是蒋开儒没有放弃,他每隔一段时间,就又给王佑贵送一次放大的歌词复印件。
1994年,蒋开儒得知团省委、省青联和省音协主办广东省青春歌曲创作大赛。于是,他再次把歌词送到王佑贵家中。这一次,语言和旋律终于碰撞出了火花。
“当时是上午9点多,王佑贵还躺在被窝里。我拿着歌词给他,他用湖南话反复诵读着。读着读着,我听出了旋律,于是马上拿着五线谱稿纸,递给他,对他说,就是这感觉,就是这感觉,你赶快记下来!”于是,被窝里的诵读开启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而两个人又不断地为歌词“穿鞋戴帽,填满肚子”——谱曲中,觉得春天的感觉不够,于是又在原词作的春风、春雨的基础上,加上了春雷、春晖;到最后感觉意犹未尽,于是加上了两个“啊”,让整首歌更加完整。
一个半小时,两个人的创作完成了《春天的故事》初稿!
而后,经过时任东深供水局副局长、省青联常委叶旭全修改和推荐,交到了广东青春歌曲创作大赛评委会,并一举夺得金奖!
1994年10月,《春天的故事》音乐电视片(MTV)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一炮而红;12月,又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届音乐电视大赛中荣获金奖。一时间,《春天的故事》在大江南北到处传唱,红遍中国。后来,这首歌被选入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获得了1995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6年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以及广东省鲁迅文艺奖音乐奖等奖项,成为获得国家奖项最多的“金曲”。“只有在深圳这片热土,我才可能创作出《春天的故事》这样的作品,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对小平同志的崇敬,是真正的百姓心声。”
现在,年逾古稀的蒋开儒还不言老。他每天还在观察、构思,他说,他还要写更多更好的歌给深圳,给中国。
【当事人讲述】
蒋开儒,1935年出生于广西桂林,1951年,考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21兵团军政干部学校。7年的军旅生涯中,荣立过三等功。1979年后,历任黑龙江省穆棱县文化馆馆长、文化局副局长、文联主席和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92年5月来到深圳后,与叶旭全、王佑贵一起创作完成了家喻户晓的《春天的故事》。2003年荣获中国金唱片奖,2004年荣获中华世纪风采人物奖,他的作品曾三次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二次创作让《春天的故事》唱响全国
今年6月的一天上午,在金威啤酒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叶旭全和记者一起聊起了那段《春天的故事》。叶旭全说,一首由业余作者创作的作品,经历了一波三折,当时没想到能走那么远,但因为这是一首属于时代的歌曲,是一首将政治和抒情结合得非常完美的歌曲,最后走得比自己想象的更远、更远……
歌颂改革开放作品引发感情共鸣
1994年,一个平常的中午,在办公室工作的叶旭全没有想到,他将参加一次让他毕生自豪的创作。
“《春天的故事》初稿创作出来之后,1994年上半年参加了由团省委和省音协联合举办的广东省青春歌曲大赛,但在深圳分赛区的初选中落选了。当时王佑贵和我是好朋友,也是创作时的搭档,所以王佑贵就和蒋开儒来找我了。”
叶旭全记得很清楚,那天中午大概11点钟,两位因在广东青歌赛受挫而愤愤不平的创作者跑到办公室找他,希望他能在作品原有基础上改一改,看能不能“救活”这首歌。
看了《春天的故事》初稿,叶旭全感觉眼前一亮:“以春天来引出、比喻改革开放这样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别具一格,是一个很好的题材!”而这首作品,也引发了叶旭全的共鸣——当时,叶旭全在深圳已工作了14年,可以说是与特区共同成长的一代人。
“我1978年大学毕业就到了深圳工作。当时下了火车,步行去深圳水库,6公里走了两个小时。其中有3公里地完全是泥路,我踩着泥一路走,一路翻山越岭,黄昏时还经过了一座殡仪馆!当时我的感觉是,深圳还不如我的家乡东莞呢!”
叶旭全说,后来,深圳的建设走上正轨,日新月异。深圳一步一步发展,马路通了,汽车多了,高楼起来了。深圳一天天在变,而这一切变化,都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因此,对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叶旭全有着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于是,当天中午叶旭全和王佑贵、蒋开儒在深圳水库源园餐厅匆匆吃过饭后,来到东深供水局酒店,叶旭全开了220号房,立即开工修改。这一修改,就改出了新的《春天的故事》,也让这首作品走出了深圳,走向了全国。
二度创作让《春天的故事》一举成名
叶旭全告诉记者,对于《春天的故事》初稿,他进行了三个方面的修改:
一是精简结构,就是把原歌词的三段改成两段,将7分多钟长的原歌曲缩短为4分半钟左右,因为他认为,作为群众歌曲这样的长度比较合适。
二是扩大视野。“原歌词中只是说深圳,而我觉得应该放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和大好形势中去修改,让歌曲跳出唱深圳而唱全国。”因此,叶旭全将原歌词“啊,深圳,深圳,你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改为“啊,中国,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将原歌词“神话般崛起一座城”改为“神话般崛起座座城”。
三是将原歌词中一些词语进行修改,用拟人、比喻的手法使之更加贴切,也更富有诗意。比如,将原歌词中“有一位伟人在南中国的海边写下宣言”改为“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叶旭全认为,不应该分“南中国”、“北中国”,改为“中国的南海边”和“诗篇”则更加妥帖。还有原歌词中“你挣脱一穷二白的铁锁链,走进了乍暖还寒的春天”容易使人产生歧义,所以就改为“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其中,最让人称道的神来之笔是用“老人”来形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叶旭全表示,用这种笔法写国家领导人,也让这首作品遭到非议。“当时的人们思想的解放程度不够,因此这首歌在广东青歌赛初赛和决赛阶段,都曾经遭到非议。”
叶旭全告诉记者,当时多数评委认为,这是一首政治题材的主旋律歌曲,唱的是改革开放,是国家领导人,用“画了一个圈”和“一位老人”这样通俗的语句来写不够严肃,不能选用。但另有两位评委却坚持认为,群众歌曲正是需要这种通俗而充满生活气息的写法,需要清新贴切、充满深情的比喻,这首歌写出了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对小平同志的崇敬,是真正的百姓心声。在两位评委的据理力争之下,其他评委也转变了看法,最后这首歌在广东青春歌曲创作大赛中被评为金奖,一举成名。
筹拍MTV助《春天的故事》唱遍全国
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如果无法推广,那么只能在小范围内传唱。当《春天的故事》在广东青歌赛获得金奖后,团省委就组织为《春天的故事》拍MTV,而正是成功的MTV,让《春天的故事》走得更远。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刚有拍MTV的概念,一首歌拍摄经费需要10多万元。叶旭全和另两名创作者都没那么多钱,所以叶旭全就回家乡东莞去找同学想办法。“我有一个姓雷的同学听完这首歌后,激动地说:‘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改革开放,我也不可能从一个机修工变成拥有电梯厂的老板!’所以他当即决定拿出15万元来拍摄,后来也没有要求过任何回报。”说到这,叶旭全对这名同学有着深深的感激。
“为了节省经费,我们就在沙头角小学找了一些孩子当群众演员,甚至我们东深供水局一个员工的小孩也拉来上镜。后来担任过团省委副书记的张春生同志陪同拍摄,将灯光、道具一并揽上身。MTV当中的第一个镜头是有人吹响了一把圆号,也就是张春生的表演,吹的是一把从深圳交响乐团借来的旧圆号。”说起这段往事,叶旭全会心地笑了。
就这样,一个星期时间,《春天的故事》MTV拍好了。这首被叶旭全称为“属于时代的、将政治和抒情结合得非常完美的歌曲”,就这样随着MTV的播出,走向了全国,走进了千家万户。
【当事人讲述】
叶旭全,1978年华南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广东省东深供水局工作;1997年任东深供水局局长兼党委书记等;2001年,兼任广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2002年任金威啤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深圳金威啤酒有限公司董事长至今。现任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等职务。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邮箱投稿:731283538@qq.com或wlcikan@163.com
网站管理: 晓达 电话:18600514919 建勇 电话:13715309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