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箱投稿:731283538@qq.com或wlcikan@163.com
网站管理: 晓达 电话:18600514919 建勇 电话:13715309264
《歌词学》(陆正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是一本为建立现代歌词学这门学科大胆尝试之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从文体到文化,由里到外,搭建了一个较为系统而全面的歌词研究理论框架。文体学部分详细讨论了歌词区别于诗的各种特点:歌词的语言特征,歌词的结构特点,歌词的音乐性,歌词的几种体类演变。文化学部分提出歌的生产与流传之间的意图循环理论,“歌众创造性解码”,歌词意义在场实现等特点,并对歌词研究可能给当代文化研究带来的新的理论模式进行了探讨。全书将歌词内外特征,放在歌的流传中加以考察,突出了歌词文体作为一种特殊文化载体的特殊意义,提出了一系列适用于歌词的理论见解,例如,歌词的基本结构方式是“呼应”,而诗却不一定有呼与应的内部结构;歌词中多样语言杂出,形成各种超越语言的“姿势”,而不是简单的表达感情或内在模仿理论;歌词与诗的根本区别在于“下潜到深入无意识”的途径不同等。
《歌词学》作者简介:陆正兰,江苏扬州人,
Emil: luzhenglan69@163.com 电话:13808358836
通讯地址:重庆北碚 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 400715
《歌词学》目录
序
自 序
导 论
一 歌曲流传的五个基本环节
二 作为出发点的歌词
三 歌必(意图)流行
四 所谓“民歌”
五 判别歌曲成功流传的标准
六 从内部研究到外部研究
上篇:歌词文体学
第一章 歌与诗分合之历史考察
第一节 古代歌词:歌与诗时分时合
歌即诗的起源——古诗三位一体——汉乐府 ——“徒诗”在魏晋出现——唐代“声诗”——宋词、元曲、明代民歌
第二节 现当代歌词:歌词与诗分离
最早的学堂乐歌与新诗——五四新诗与歌词——易韦斋与萧友梅的合作——现代至当代诗与歌的分途开始
第三节 歌与诗差别
学界至今作出的区分努力——符号传达方法之不同:抒情主体出场——阐释语境不同:褒义倾斜——结构期待不同:完整性外在——深入无意识之途不同:声音下潜
第二章 歌词的语言技巧
第一节 显张力
所谓“贵浅”——歌题与警句——张力与显张力
第二节 杂语
类语言在歌词中的地位——从嗟叹到咏歌——听觉优先与杂语——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并置——汉语与外语并置——念唱并置——不同唱法的并置
第三节 立象衍情
“情象”及“缘情重构”——熟而不俗——新而不奇崛-—中距比喻——曲喻——并列曲喻——递进曲喻——公用与私设象征
第四节 双关及复义
语音双关与语义双关——歌词与诗不同的复义建构
第五节 姿势语
姿势语的定义——钱钟书论“拟声达意”——古歌词的叠字——宋词元曲的叠字——新诗中的叠词叠句——宋词元曲赘词衬字——现代歌词中的赘词衬字——音乐唱名的姿势效果——姿势语与音乐性
第三章 歌词的呼应结构原则
第一节 歌词内部结构呼应
呼唤与应答——问答式呼应——排列式呼应——呼应的扩展——兴即呼——现代歌词中“兴”的运用
第二节 歌词与音乐呼应
歌词的音乐内核——“二流诗歌”误论——《诗经》十种曲式的现代延续——转韵与转调——演唱形式与歌词的呼应
第四章 歌词的音乐性
第一节 关于歌词音乐性的讨论
什么是“音乐性”?——音乐与词的起源——所谓“择调”——所谓“依乐用律”
第二节 古诗词平仄不入乐
“徒诗”开始的平仄讲究——词与平仄“协律”——元曲与明民歌的音乐性——从《阳关三叠》演变看古典诗音乐性
第三节 现代歌词声调不入乐
“调”被乐音“重构”——句调——声调——声间调
第四节 歌词节奏的构成
节奏的定义——五种节奏论——现代汉语诗论中的顿论——短语节奏论——自由诗节奏问题——歌词的短语节奏——歌词进入乐句后的节奏——现代汉语歌词的韵——复韵的效果
第五章 歌词体类及其现代演变
第一节 分类的文体原则
门类及其演变——歌词分类的各种不同标准——用流传渠道决定的门类划分
第二节 仪式歌
传统仪式歌——现代仪式歌——新型仪式歌——宗教仪式歌
第三节 宣传鼓动歌
颂歌——学堂爱国歌——救亡歌曲——爱国颂歌——乡土颂歌——广义与狭义的政治歌——语录歌——宣传歌
第四节 情歌
情歌的传统流传方式——30、40年代的娱乐情歌——娱乐情歌的边缘化与再次主流化——当代情歌的个人化/大众化悖论
第五节 摇滚和城市民谣
摇滚的出现——摇滚作为歌者之歌——城市民谣的起源――城市民谣的变体与发展
第六节 少儿歌
对学堂歌的批评——20-40年代少儿歌——当今少儿歌曲的危机——门类区分的难点
下篇:歌词文化学
第一章 能动受众理论与歌词文化研究
第一节 批评模式的对象限制
门类限制——中国的文化批判
第二节 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艺的严厉批判
“文化工业”论——阿多诺论音乐——马尔库塞论音乐——对法兰克福学派的反批评
第三节 伯明翰学派对大众文艺的辩证讨论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文化的重新定义――亚文化的意义
第四节 费斯克等人的能动观众理论
解读与解码——“生产者式的文本”——能动受众
第五节 歌众的特殊阐释方式:第四种解码
霍尔的三种解码理论——建立第四种解码方式“创作式解码”
第二章 歌词文化研究的特殊性
第一节 歌词流传中的若干问题
未完成的文本——何为“歌众”—— 作为特殊歌众的歌星
第二节 时尚和流传
时尚的作用——时尚的特殊机制——时尚与流传的不同
第三章 歌曲流传的几种特殊方式
第一节 歌不附“体”
两种载体——歌与影视载体之脱离——新语境与新意义
第二节 老歌翻唱
旧调新词——歌手的“老歌翻唱”——案例分析:超女为何钟情老歌
第三节 歌曲代沟
歌曲代沟之成因——翻唱与代沟
第四节 块茎式传播
树式与块茎式——无限衍义——语境扩大的后果——广告歌的双语境——语境移置——新载体与新语境
第四章 机构在歌曲流传中的重大作用
第一节 公私两种机构在传统中国的历史
机构与歌流传的关系——大司乐——乐府——教坊和梨园——大晟府——歌在佛教俗讲中— —瓦子勾栏
第二节 公私两种机构在近现代中国
学校作为歌曲传唱机构——歌曲社团——剧联——鲁艺及其他学校机构——音乐社会教育机构——音乐刊物
第三节 当代中国公私两种机构的竞争与合作
商业背景下的机构——晚会与现场音乐会——MTV——歌迷会——音乐经纪人及交易会——海内外唱片公司——音乐网站与网络歌手——MP3,彩铃等
第五章 歌曲流传中的主体性构筑
第一节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
主体性与意义——主体间性构成
第二节 创作主体意图的“横向分布”
词作者的意图——曲作者的意图——流传机构的意图——歌手的意图——歌众的意图
第三节 接受主体的意图性和“意图循环理论”
意图逆行——意图循环——“歌众决定意义”
第六章 歌众如何使用“创作解码”
第一节 呼应结构与“受召主体”
阿尔都塞的询唤理论——歌与歌众之间的呼应——“受召主体”——被歌召唤出来的歌众主体
第二节 制作精英集团与歌众互为他者
他者的定义——歌众作为强力他者
第三节 从主体间性到共同主体性
主体撕裂——主体性回顾——主体间性——主体与意义责任——歌曲与共同主体性——哈贝马斯的观点——谁主宰?谁崇拜?
结 语
从一场会议再出发——当今歌词有危机吗?——“诗的文化功能让位于歌”——歌词能否拯救新诗?——当代词坛
附 录
一 国内歌词研究现状
二 国外歌词研究现状
三 参考文献
后 记
邮箱投稿:731283538@qq.com或wlcikan@163.com
网站管理: 晓达 电话:18600514919 建勇 电话:13715309264